几年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颜晓川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调查显示,全国有超过70%的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不满意。这是他决定做专业研究的原因。
5月7日,颜晓川以“我的专业我做主“为题,走进重庆十八中国际部,与同学共同探讨了专业的选择。颜晓川现任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教师,本科毕业于MIT,研究生毕业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
专业没有冷热门之分
颜晓川认为,专业本身并没有热门或冷门之分,“靠冷门和热门选专业是非常致命的误导,对于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也会带来很大风险,因为随着时间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会随时发生变化,大学入校时是热门专业,也许等毕业时就不是热门专业了,反而很难就业。”
从1945年到1970年,美国对物理学专业的需求量上涨了200倍,毕业生人数也增长了200倍。1970年突然冷战出现转折点,造原子弹和氢弹没有了,1970到1971年一年,美国对物理学的需求降低了70%。导致当芝加哥大学物理届全世界最厉害的一个班级,也有一半的人没有找到工作。
所以说,热门其实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大学入校时是热门专业,也许等毕业时就不是热门专业了,反而很难就业。
专业内部纵向分化很大
在起薪的层面,不要只考虑专业之间的差异,真正影响一个人长久发展的是专业内的纵向差异。
颜晓川老师对国内外几所顶尖名校的本科毕业生做了调研,在热门的金融专业与冷门的语言学专业中,有趣的是,都发现了不同的层级。而且每个层级相似度都非常高:第一层都有可能会失业,第二层也是五千到六千的岗位,第三档是在高校里面做科研,第四档是去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型科技公司。在金融行业会有从小型券商到合资券商再到大型券商,还有大的私募股权基金,同一个专业内,纵向深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根据颜晓川的研究,不同专业间的就业率差距并不大:热门的金融学85%,冷门的语言学82%,起薪差距大约在10%-20之间。起薪和就业率影响你吗?不影响的,真正影响你的是竖着的差异,这个是组内个体差异。
所以专业不是按照就业率、起薪选择,而是选择一个自己能坚持下去的,这才是最核心的。
个人陈述的重要性
为什么选专业时候要写个人陈述,个人陈述中一部分说明了你对专业的理解,另一部分,说明个性与专业需求是否匹配。
一位人类学的教学曾经在面试过程中拒掉一位金融专业转行的学生,他说人类学这一点的特质和经济学金融不太一样,甚至他们需要的人是相反的。想象一下人类学研究中,你面对一个少数民族、被殖民地或者毒品问题,最怕的是你在他们面前体现出来一种优越感。
你看人类学招的学生都有唯唯诺诺的感觉,对于他们专业来说,是特别好的。做金融的话,往往是有优越感的,因为你毕业以后面对比你大三五十岁的人,你要给他们指导工作、做咨询,你要给这个老板级的人,给他们讲模型,这种性格叫做aggressive(强势)。在人类学,强势性格是坚决不可以的。而心态,这个是长期家庭环境和后天教育养成的思维。
最后,颜晓川认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专业和学科的具体内涵、课程设置和职业选择,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这样学习起来才会有动力,不会感到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