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参加了由歌德学院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德语夏令营。活动结束那天,我正好和另一位同学聊起六年级时德语书:“我们的书封面上还写着‘让我们一起来闻闻德语的味道’呢。”刚说完,脑海中闪现出一种神奇的感觉,好像我所期待已久的“德语的味道”在那一刻终于被具象化了。
10天的时间,如要在一门语言上突飞猛进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或者说其过程必定是痛苦的。但10天的时间,足以让我去感受一门语言的魅力,一个城市的魅力,足以让我去寻觅零碎在城市不同角落的文化痕迹,去看看不同的人,去仅仅“感受”一座城市的存在,“感受”语言的力量。
在这座我所生活并爱着的城市-上海,我很高兴能通过这10天了解在这里的德国文化。在一家德国餐厅,我们有幸采访了餐厅的负责人。那天下着大雨,来店里的人也不多,所以本是采访的任务在我看来更像是轻松的聊天。原来,他是帮他朋友暂时照看这家店的,4年前他来到上海,娶了比自己小30岁的四川太太,太太在衡山路开了家按摩店,而他们两人完全是用都不怎么擅长的英语交流。随后,我们又聊到了我的理想,我的游记……他向我介绍说餐厅墙壁上的画都是由德国设计师画的,而我那时所想到的是:正如这些画静静挂在这家店的墙上,语言的魅力也正在于不同文化的人所留下的足迹。他们很普通,但每一个故事都是那样不同,也许这才是语言的朴实之处,也是其最精彩的地方。而对于我来说,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总有别样的感触和收获。
语言和文化的魅力并不仅仅停留在交流层面,在夏令营的访问中,我也看到了不同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在参观上海的德国学校时,我对其图书馆影响最为深刻。五彩的图书馆仿佛比游乐园还有趣,在各式各样的书架上,每本书都贴有不同颜色的圆圈标记,表明适合的阅读年龄。不仅书的种类丰富,学校所设置的阅读区域也很人性化。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齐刷刷的桌椅可能并不是他们所喜欢的阅读环境,所以学校还设有一个个镶嵌在类似架子里的隔间。学生可以拖了鞋爬上去,靠着靠垫,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这一个细节让我感触很深:在对于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上,德国人注重的是环境对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他们也一定是不遗余力地去培养孩子们从小的阅读习惯。在参观昆山的德国工厂孵化基地时,我对德国企业的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而这个孵化基地的理念也让我感到很新鲜。中央集权式的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为刚来到中国的德国中小企业带来了不少便利;便于操作的小型流水线也有效地保证了企业在中国的订单完成。虽然这些企业来中国的目的起初只是方便商品的运输,但企业仍是不遗余力地把在德国的企业理念体现在各个细节之处。比如,为了循环利用装载货物的箱子,企业设计了不同于传统运输的木质包装。德国企业专精,而不同小的部件整合起来却是十分精密的机器。我觉得,这样的参观也一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吧。
上海的德国文化散落在不同角落。对于平时一扫而过的建筑,在这次活动中,我则是停下脚步,细细体会。外滩的欧式建筑现在成了外贸和金融的地盘,而通过德国导游的讲解,我仿佛看到了它们当时的模样。现在的中国银行是一战前的德国俱乐部;外白渡桥那头的海鸥饭店则是德国最早的领事馆;九江路上的一家餐厅原是德国邮局;而附近的建筑也是德国贸易在上海的见证……我喜欢以新的角度来看这座城市,这是城市的另一种“动感”,另一种“存在”。
每天的活动和学习都是一个新的主题,而每一天对于我来说也是那样有新鲜感。在第一天我们每人拿到了一本活动册子,每天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任务,也需要在活动中解答不同的问题。这是一种学习语言的互动方式,也是了解新鲜事物的互动方式。在闭幕式上,我们小组以小品的形式展示了我们的收获,虽然很多同学对于台词还没彻底掌握,或者说我们所写的台词完全高于我们的德语水平。但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背着行囊出发,边走边学,边看边学。没有什么可以完全做好准备,但不能因为如此阻碍我们对世界的探索。而对于我来说,去感受不同的事物,虽然可能仅仅是皮毛,却足以激起我继续探索的动力。这次活动当然给我带来了学习德语更大动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