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关停国际班的一纸提案,让国际班再次处于风口浪尖,近年来,一些公立学校纷纷办起国际班,由于收费高昂、占用公共资源、涉嫌权力寻租等现象,一直让国际班备受争议。据了解,此前北京、深圳、武汉等地,相继传出收紧政策,国际班或将逐步取消,亦有消息称教育部或将出台政策对其整治。种种迹象表明,国际班的整治之风渐起,它们下一步将何去何从?
争议中的国际班
在出国留学[微博]特别是低龄留学浪潮日益普及的今天,一个特殊的现象相伴而生: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国内读国际课程,然后凭借课程成绩直接申请国外大学。这种现象的兴起,自然离不开它背后各类国际学校和国际班的相互促进。
所谓的国际班,一般指在公立学校中开设国际课程的班级,这类班级由于独立招生、独立授课、独立运作,往往又被称为“校中校”。因为它占用的是比较知名的公立学校的资源,却又收取比普通学校高出十余倍甚至数十倍的费用,对于它的合理性,如今正遭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质疑。仅以北京地区为例,普通公立高中每年学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千余元,但同一所学校的国际班收费最高却能达到将近10万元。
“普通高中举办国际班,在很多时候财务并不公开,一部分上缴给教育部门,另一部分则被学校截流。”有业内人士指出,实际办学中,很多国际班被部分“承包”给合作办学机构,这些机构同样会从中抽佣。另外,由于很多国际班属于“大干快上”,并没有历史积淀,对于能否提供与高昂学费相匹配的教学质量,同样引发争议。
政策现收紧趋势
舆论对国际班的讨伐,已经引起了各地教育部门的重视。今年1月,深圳教育部曾下发通知,从今年开始未经批准的国际班将停止招生,已经存在的国际班将通过三年过渡期,最后逐步关停。在此前,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亦传出停批或关停国际班的消息。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的一份提案,无疑将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国际班再次推向风口浪尖。胡卫建议,政府应建立国际课程第三方评估体系,以此加强对国际课程从教学内容到升学出路的全方位监督,并逐步关停中介与学校合作的国际班级。“政府应要求公办高中逐步退出国际课程班竞争,回归教育公共服务职能;对于公、民办学校委托中介机构举办的国际课程班,要通过"关、停、并、转"的办法加以清理。”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前教育部虽然明确表示将规范各类公办高中国际班,并对收费进行限制,但事实上已经停止了对国际班资质的审批。亦有消息称,针对国际班的指导意见,或将在今年上半年出台相关政策。
未来去向引猜测
一旦相关政策正式出台,国际班将何去何从,这也成为一个引发业内人士猜测的话题。
“对于已经开设的公办学校国际班,未来走向有三种可能,一是全部取消,由民办学校举办;二是部分保留,但要加以规范,例如财务信息全部公开等;三是取消国际班改推国际课程,由学校主导开设或购买服务,学生选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表示。
熊丙奇同时认为,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如果引导不好势必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高中的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公办学校,学生家长[微博]对公办学校的国际班比较信赖,如果交给民办学校或培训机构举办,一旦监管不力,可能负面问题更加突出。
民办学校或成主体
“事实上,取消全部国际班,并不能解决家长对国际课程的需求,也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出国需求。”在采访中,有家长表示,相比于普通班级而言,国际班的准入门槛要低一些,它为那些想进入公立名校高中的学生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对此,胡卫的建议是,应该把国际课程的需求,逐渐转移给市场化来解决,“公立管公平,民办管择校”。北京汇佳教育集团总校长王志泽亦提出相同观点,“公立学校应该履行的社会职责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教育,趋势是公平化;民办国际学校事实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它的社会职责就是提供多样的选择性教育”。
“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补充,国际课程本质上也是公办课程的补充。对于这些收费高昂、偏向于服务性质的国际课程,应该让它们以民办学校为办学主体。在一些欠发达城市,如果民办教育满足不了需求,可以允许少量国际班的适当存在。”有国际学校负责人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