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教育专家共同聚焦:何为东方人自己的教育

两岸教育专家共同聚焦:何为东方人自己的教育

2015-06-30 14:22:04阅读:111

   属于华人自己的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真正的国际化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当东方经典遇到西方文化,当今教育又该如何抉择?日前,一场来自海峡两岸教育专家之间的“深层对话”正在进行。

  其实,当北京培德书院国际双语学校执行长、台湾道禾书院创始人兼院长曾国俊先生应邀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的那一刻开始,他与西外校长林敏的探讨就已经开始。两位不同文化背景、成长经历的华人,在面对西方文化日益强势的影响力时,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华人教育的未来,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这种人生选择自然而然地将两人联系在了一起。应该说,正是他们的勇气和赤诚,吸引了上海、北京、台湾三地的几十位专家,与他们共同探讨中国经典文化核心价值的现代诠释,并以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切入点,畅谈华人文化和教育的下一步。
  用“思想众筹”探寻全球化背景下的华人教育
  在当天的论坛上,西外校长林敏首先向众人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华人教育并非“象牙塔”中的教育,更不是“精英教育”,它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而应该建立在与西方教育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正因为华人教育是国际教育、全球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它既是无边界的,也是不狭隘的。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林敏在十年前选择回国,创办了这所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尝试将他所理解的中西方智慧结合起来,进而为社会育人。这开启了他对华人教育思考与实践的第一步。因为他始终相信,在世界快速发展与变化的全球化背景下,需要用“思想众筹”的方式来探寻华人教育的未来,就像当天的论坛一样,“集天下英才而用之”。
  为此,在办学过程中,林敏一直强调,西外是一所中西融合的国际学校,始终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目标;它成立的初衷,正是为了恢复教育本应该有的优雅,成为一种有温度,有格调、有人文气息的事业。
  “因为求真、树人,厚德,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于是我们希望为全校师生打造一个充满温馨的学习型社区,每个学生都能生活在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环境里,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与学的活动;而在这个学习型的社区中,始终活跃着一批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导师,他们将会一对一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和升学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此外,我们还有着充满茶香书香的书吧、布满孩子信手涂鸦的院墙,以及各类得以让孩子们表现自我、实现价值的文化沙龙、人文讲座、创意写作、诗社、戏剧工作坊、陶笛大赛、神奇科技、体锻社团俱乐部;而西外的行走课程,更是坚持了整整十年,每年各个学段的师生们,都要行走在路上,从井冈山、泰山、曲阜到安阳、敦煌、内蒙草原……”林敏强调,西外正是希望创设这样的大课程,来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有刚健人格、能行走世界的地球村公民。
  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喜欢他人,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如果说西外始终致力于让学生“学会行走、学会思考”的话,那么,“道禾书院”及“培德书院”的创始人曾国俊则教会了学生“用别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故事”。曾国俊告诉记者,他早年在考察了德国华德福和意大利蒙台梭利教育后,曾多次反问自己:华人教育的特点和内涵到底有哪些?“如果有一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问起:属于你们华人自己的教育是什么?你该如何作答?”在曾国俊看来,自己先后在台湾和北京创办“道禾书院”与“培德书院”,就是希望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道禾成立于1995年,当时之所以选择投身教育,只是因为我是一个父亲。”曾国俊表示,那年他的女儿刚出生,与广大父母一样,他开始为孩子的教育操心,但跑遍台湾却找不到一所满意的学校。当时,台湾并不缺效仿西方教学方式和理念的学校,但在曾国俊眼中,这些学校却缺乏文化的根源,“没有从自己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教育”。于是,他便一手创设了道禾。短短几年间,这所“以中国文化主体为底蕴”的现代书院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伴随着女儿的成长,道禾书院也从单一的幼儿部,变身成为一个融小学、中学、高中于一体的完整的初等和中等教育体系。
  去年年底,曾国俊将“道禾”的种子播洒到了北京,创办了“培德书院”,希望能在这片中华文明的故土上收获新的果实。在培德书院里,学校就像一个现代书院式的“人文生态耕读学习村落”,国学并非食古不化,教学则根植于中国儒、释、道文化之中。“我们的课程依循大自然时序,依时吐纳,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空间轴,让孩子在一年四时的往复中,亲近自然,格物躬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无论是太极、古琴、印染,还是香道、甲骨文书法、射箭,都可以变成一种寓教于乐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做人的载体。”在曾国俊看来,这种坚持以东方美学、华人文化为主的课程和办学理念,正是他一直以来希望华人教育所能够承载的,而其“根深中国,盛开国际”的书院口号,也预示着东西方文化并非对立;相反,书院内外文与国学的课程为一比一,一个班分别由一个外籍教师、一个台湾教师以及两个大陆教师任教,正是为了彰显出现代华人教育与时俱进的特质。
  “我始终都认为,真正的国际化,指的是要认可多元文化之美。具体而言,就是首先要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喜欢自己,越是如此,才能越了解别人,也就越有能力和真心来肯定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否则,所谓的‘国际化’就是一种自我矮化和窄化,是单纯的模仿和抄袭。”在曾国俊看来,当华人有能力用别人能够理解的语言,用别人能够听懂的逻辑,来述说我们自己的故事,才是国际化应有的态度。
  现代华人教育要取中西文化之优势,融通融合
  正如林敏和曾国俊所说,好的教育并非在民族主义下发展的教育,而应该是在民族文化的润泽和包容中不断外延,向外拓宽并发展至全球的教育。因此,尽管华人的美学与哲学不尽相同,却也没有优劣之分。
  “相比较而言,华人哲学更侧重于向内的、整体的发展,‘悠游于天地间’常常被形容为东方文化的特点,华人传统更强调用谦卑的心面向自然,形成一种天、地、人之间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更侧重于工具理性的发展,在面对自然时,更善于用征服与改变的态度面对新的挑战。”曾国俊表示。
  而在林敏看来,中国的教育传统更强调人文主义,更关注教化过程,讲究经世致用,强调平衡和谐。“但在看似并非为了追逐功名的过程中,却也隐含着一丝功利性,这导致了华人教育常常在遇到矛盾时选择回避,更加务实,而缺少了西方宗教殉道者那种对纯粹真理的追求精神。”林敏表示,也许正是由于华人传统普遍对超验世界缺乏兴趣,因此会认为这是很难且抽象的事物,这导致了中国很少能产生那些不问世事、一心埋头于研究中的学者。“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也需要学习西方教育中可贵的一面,而不是完全排斥。”林敏表示。
  基于这样的理念,曾国俊呼吁家长们改变“赢在起跑线”的思想误区。“什么叫起跑线?并非孩子一出生就是起跑线,而在于教师、家长、孩子三方,何时能够就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遇到怎样的老师、应该去向哪些地方等问题达成一致,并开始自觉地付诸实施,往这个方向去之后,才是真正到达了起跑线。”为此,曾国俊建议家长们千万不要被精英教育所蒙蔽,而是要自发地带孩子走出去,多去看看这个世界,与孩子一起了解中西方教育和文化中的精髓。
  “当家长们帮助孩子完成了面向世界的任务,而不再是一味地逼迫孩子做重复性、机械式地训练后,孩子才会真正明白‘我要’‘我会’‘我可以’的事,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挖掘出孩子潜力的过程,也是孩子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曾国俊强调。
预约看校
  • 姓 名:
  • 男孩女孩
  • 手机号码:
  • 微信号:
  • 申请年级: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