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媒体关注之一】《人民教育》三期连载,我校办学成绩获社会肯定

【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媒体关注之一】《人民教育》三期连载,我校办学成绩获社会肯定

2016-03-31 16:05:49阅读:12

培养有中国灵魂的国际人才

                           
    孙中山先生曾说,“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如今,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而国人的内涵修养、综合素质如何跟上国力的发展值得教育界人 士深思。踏出国门的中国人怎样才能昂首挺胸、跻身国际文化舞台?那就必须要有强大的中国灵魂来支撑。这个“魂”,植根于我们的成长过程,给我国的基础教育 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将来要出国留学的学子,更加要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归属感,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才能学成归来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二 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在办学中,既注重在语言学习、多元文化理解、活动课程等方面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接轨,又注重从文学经典传承、文化寻根、中华名 人引领和艺术素养四方面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学生发展的国际教育模式。

    传承文学经典,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文学中凝练,青少年时期阅读大量中华文学经典,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我们把文学经典诵读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序列化的课程和活动设计。 
   少年儿童是知识记忆的最佳阶段,重在知识的积累。因此,学校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学作品中筛选出适合低龄学生学习的经典作品,开发各年级的校本教材《快乐诵 读》。该套教材涵盖了250首古诗、178篇美文、300句名句,还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字文》等纳入其中。每册教材设置了吟诗词、读美 文、赏名言、诵经典四个板块。每天晨诵时间,老师组织学生们大声朗读、背诵传统诗词名篇。朗朗上口的韵律、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的图片为孩子们学习经典、 热爱经典创建了入口。
  到了初中阶段,随着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他们已能够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学的内容魅力。基于此,学校把选课走班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分成了现代文阅 读、文言文阅读、记叙文写作、现代文语言鉴赏、经典名篇赏析等层次,开发了《古典诗词欣赏》《水浒传》《三国演义》《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红岩》及 《弟子规》《论语》的赏析教材。学生可根据爱好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经典传承到了这个阶段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把重点转移到理解上来,学校对此 进行了专门的课程和评价设计:学校每天安排20分钟的早读(主要是诵读经典文章);语文课前5分钟赏析古诗词;中午15分钟为全体学生交流名家名篇时间; 学生自由选择班级书柜(漂流书屋)、学校图书馆进行阅读,每月要有不低于18万字经典阅读的记录;开展书香班级评比、书香小组评比、书香学生评比、书香家 庭评比活动。等等。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型,学生将面临出国留学,对于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更为迫切。经典阅读真正进入内化阶段,学生对于文化经典的理解和 吸收的程度也就越高,开始思考、研究、批判与输出,开始从辨证的角度研读经典名著,这将为他们今后成熟理性地扬弃传统打下基础。学校为此开发了《< 红楼梦>欣赏与研读》等课程对高中阶段的经典阅读进行深入引导。 
  常规经典阅读之外,学校还定期组织大型的“读书节”“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红五月”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为学生 品读经典、感悟国学提供各种激励平台。 

跳出课本,在游历中达成国家认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在寻访华夏文明古迹,游历祖国名山大川时,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穿梭交织于学生内心,民族自豪 感油然而生。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组织不同路线和景点进行文化游历,让学生跳出历史、地理课本,走近真实的文明形态。
  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还处于直观、感性的层面,生动鲜活的场景比书本知识更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中逐步升华,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学 校根据这两个学部学生的认知特点,开设了传统文化主题的集体游学课程:小学生每月进行1次京内社会考察,6年不重复地走遍北京所有公园、科技馆和博物馆; 初中学生每学期进行一周的小学段游学活动,走得更远,学校初一、初二年级已进行了北京游学(明清文化、北京文化、都城文化),天津游学(近代文化),泰山 曲阜(鲁文化、儒文化),陕西西安游学(汉唐文化),杭州、南京游学(江浙文化),山西太原平遥游学(晋商文化)等。教师团队要提前筹备,编写《游学手 册》,从学习和安全两方面写明注意事项,增强游学的目的性。 
  高中生具备了充分的学识和完善的自主管理能力,可以适当放手,让他们自由策划游学方案。他们在假期选择自己兴趣的文化地点去开展文化之旅,远足到天津、山 西、陕西、山东、浙江、江苏、港澳台等地区。回来后撰写旅游报告,与高三后的会考文化课程对接,使游学跳出了休闲娱乐的层面,在国家认同教育上更进一步。

价值引领从“学习”“模仿”开始
  “身教大于言传”,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从“学习”和“模仿”开始。青少年正处于追逐偶像的阶段,对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身上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中华名人课程。
  在小学部,成立了“周恩来班”“雷锋班”“少年孔子班”“钱学森班”等世纪名人班,邀请伟人亲属、朋友或研究伟人精神的名人为班级授牌,策划组织各种实践 活动,让学生实地访问、感悟伟人之崇高。比如,“周恩来班”邀请总理卫士高振普将军、总理侄女周秉德女士、罗援将军举办讲座,追忆总理当年立志报国的雄心 和生平故事;“周恩来班”通过绘画比赛、书法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纪念周恩来诞辰117周年,前往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和南开中学缅怀总理,赴总理故 乡江苏淮安,追寻伟人足迹;前往康复中心与残疾儿童联谊,培养学生爱心。等等。 
  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在校园文化上进行特色布置进行环境育人。例如,酝酿建设“中华文化名人”主题教室(孔子、屈原、李白、 杜甫、鲁迅、老舍、莫言),做好教室布置、学科教师的配套保障。在这些教室中,学生可以看到相关名人的资料,并有老师讲解。另外,中学生对当代名人更感兴 趣,他们的当代经历对学生来说更有接近性和指导意义。学校邀请了各领域名人如郎永淳、张绍刚、李宁、龚琳娜等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对学生进行系列励志讲座, 与学生分享成长故事,面对面交流。

在艺术修养中寻根中华
    走上国际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学校注重在课业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的艺术底蕴。
    小学部分层次开设广泛的兴趣选修课,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艺术课程,培养兴趣,寻找真正喜欢的艺术方向。例如,戏剧课通过模仿、想象加上音乐和肢体舞蹈动 作,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掌握基础的表演知识和技能;书法课通过描红—临摹—欣赏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笔画书写技巧、汉字的基本结构,了解简单 的章法;美术课通过欣赏、临摹、观察、创作、设计等,达到四个层次的目标,即学习欣赏和评述、提高审美能力、创作美术作品、多角度欣赏作品的形色质;舞蹈 课通过“示范教学—实践训练—分组练习—交流分享”等方式,训练学生掌握舞蹈基本功,了解世界各民族舞蹈文化、风格特征,提高舞蹈鉴赏水平;音乐课在开发 Pad教学资源及APP、音乐绘本中,通过常规训练和舞台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初中部注重艺术品鉴和人格涵养。例如,开发“艺术与生活”课程,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学习茶艺,体味茶文化;开设选修课程“京剧”,邀请剧团演员走进 课堂为学生示范京剧名段,讲解京剧文化;设置“软笔书法”课程,从临摹到集字再到欣赏,学生在了解款式章法的基础上饶有兴趣地进行集字创作……这些课程注 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在教室布置上突出课程特色,置身其中,身心陶冶。
    高中生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积累,思考越来越深入,他们开始在分析中批判,在批判中提炼,在提炼中成长。高中部成立了国学艺术组,开发“后会考时代”课 程,研发《中国传统文化欣赏》教材,注重跨学科资源融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老师们大胆地以学科重合部分为基点,多角度、全方位统筹课程,构成多元知识网 络,涵盖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自主权,自由选题,搜集材料,制作课件,以小组 或个人形式进行讲解展示。准备、展示的过程变成了了解、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此外,中国的厨艺和武术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学校开设了厨艺课和太极课, 邀请国家级名厨、太极拳传人授课,让学生出国后既能传播中国的美食文化、武术文化,又能修养身心、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再完美的课程也需要精良的教师队伍去落实。现在,对国际教育的教师队伍认识上还存在误区,认为外教越多,教学水平就越高。外教确实有他们的优势——理念新 颖、教学灵活,但在国内生长的孩子要进入并适应国际化教学模式,国际学校首先要做的是为他们搭建中西教育的桥梁,实现顺利的过渡和融合。
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从实际出发,构建了一支外教、海归和中教“三驾马车”共同驱动的教师队伍:外教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提前为学生适应将来的留学生活打下基 础;海归中英文流利,熟悉国内外的教育体制,可谓学生的“先行者”,能针对各种现实问题为学生提供指导;中教基本功扎实,敬业奉献,给学生补上传统文化一 课。

预约看校
  • 姓 名:
  • 男孩女孩
  • 手机号码:
  • 微信号:
  • 申请年级: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