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被评为“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被评为“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

2016-05-11 15:49:44阅读:4

     本着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并最终使其素养得到真正提升的理念,我校近年来进行了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小学“全课程”、初中“选课走班 制”、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我校探索出了十二年一贯的完整链条模式,成为引领民办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引起了政府部门及社会的关注。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正式将我校评为“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以下简称“研修基地”),教育部领导亲自来我校进行了授牌仪式。据悉,教育部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全国选择了一批改革经验丰富、办学特色鲜明、优质高效发展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准备建设“研修基地”。研修基地主要承担校长教师培训和挂职锻炼的任务,传播先进经验,共享改革成果。我校作为基地之一,将受邀深度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和重大改革项目,借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优势,推广办学经验,进一步提升教育品质与影响力。

    链接:

    我校的课程改革成果也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关注,《海淀教育》杂志重点推荐了执行校长范胜武的教育观点——“课程领导和课程开发是关键”,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课程领导和课程开发是关键》

    一、改进课程组织架构

    组建“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干部、学部主任、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特级教师、海归教师、部分博士、硕士毕业生构成。 为以切实加强对课程的领导力,提升课程领导小组的运作效率,校长亲任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组长,统一领导学校的课程规划,统一调配学校的课程资源。课程中心统 领课程研发实施课程领导小组下设课程中心,把教学处、德育处、健康艺术中心的工作纳入其中,除教育、教学管理干部外还抽调了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组成常务 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学校的课程研发与实施工作。从体制上保证、保障了学校在课程规划与实施各环节的通畅与高效。

    二、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人

    成立“中华文化”等五个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组,按照专业相近、分管工作接近的原则分别由 5 位 校务委员各自认领一个项目,每个项目组根据需要可抽调全校任何一个学段的教师,并把这些教师分类组织在一起开展研究,明确研究任务、方向和时间要求,定期 开展交流,让教师直接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来。实践发现,同学科或相邻学科的小、初、高教师相聚一起,在预设的领域产生了激烈地碰撞,促进了互相的认 同、学习与提高,结出了诸多成果。 

    “英语直通车”开发的一贯制 3P 课程(小学EP、初中 IP、高中 AP)是以我国中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我校高中学生 AP 课程学习实际需求为背景而开发和设计的校本课程,并编写了配套的校本教材,在此基础上还编写出“小学国际班英语全课程校本教材”。目前,我校编写的小学EP 教材、初中 IP 教材、高中 AP 各学科学习指南等校本教材,在国内乃属首创。

    “中华文化课程”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发挥其育人功能,开发 1-6 年级“一体两翼”的中华文化课程体系,7-9 年级中华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体系,10-12 年级植根中华文化、塑就中华魂魄的“后会考时代”课程体系。

    “实践活动课程”组织老师开展多种研究活动,通过文献整理研究法、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制定和设计相关活动 课程的内容,组织开展常规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等系列活动,通过“日日有活动”、“月月有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直接的身心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 言行举止。

    “体育健康课程”将学校的所有体育教师、心理教师和卫生室医务工作者组织在一起,以体质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为线索,以创建“运动型、健康型”校园为契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将小、初、高学生分为 5 个学习水平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了包括“3+3+2”=8 个课程模块的基本构架与路径。 

    “艺术审美课程”根据艺术课程的特点和学校育人目标,确定了十二年一贯制艺术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厘清了十二年一贯制艺术课程与学校培养目 标的关系,明确了十二年一贯制艺术课程研究的任务,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五大类教师集体备课,研究制定了分学科的新的课程计划。在管理架构上,成 立了全校性的健康艺术中心,组建学校乐队,建设世纪剧场,编写一贯制思维下的艺术课程校本教材。

预约看校
  • 姓 名:
  • 男孩女孩
  • 手机号码:
  • 微信号:
  • 申请年级: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